白露节气
露”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。露是“白露”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。由于天气转凉,白昼阳光尚热,然太阳下山,气温便很快下降,至夜间空气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结成细小的水滴,附着在枝叶或花瓣上,呈白色,尤其是经晨光照射,更加洁白无瑕,因而得“白露”美名。今年的9月7日就是白露节气。
白露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,九月的头一个节气,标志着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。白露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。此时暑气逐渐消逝,气温开始下降,天气慢慢转凉,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、云淡风轻的天气。
古代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分为三候,这是古人智慧经验的结晶,白露三候分别代表着白露的三个特点:
一侯鸿雁来
鸿大雁小,自北而来南也,不谓南乡,非其居耳。
二候 玄鸟归
玄鸟解见春分,此时自南而往北也,燕乃北方之鸟,故曰归。
三候 群鸟养羞
三人以上为众,三兽以上为群,群者,众也。养羞者,藏之以备冬月之养也。此为群鸟把食物藏起来以备过冬。
一、白露的节令养生
衣——早晚及时添加衣服
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”,中医有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的说法,也就是说白露节气一过,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。
食——注意营养养肺润燥
白露是整个一年中昼夜温差最大的一个节气。白露以后,气温开始下降,天气转凉,地面的水汽结露就开始增多了。白露时节的饮食应当以健脾润燥为主,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,宜吃营养丰富、容易消化的平补食品。
住——夜晚睡卧不可贪凉
白露是一个表征天气转凉的节气,虽然白天的气温仍可达三十多度,但夜晚仍会较凉,日夜气温差较大,若下雨则气温下降更为明显,因此,要注意早晚添加衣被,不能袒胸露背,睡卧不可贪凉,所谓“白露勿露身,早晚要叮咛”正是说明这个道理。
行——外出锻炼要动静结合
秋天气候宜人,是一年中难得锻炼身体的好季节。而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。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,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,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。
小结:白露的时候从衣食住行上都需要注意,这个时候晚上温度会和白天有差异,要适当添加衣服。白露可以多吃一些润肺的,降燥的食物。
二、白露时节四大疾病问题
1. 呼吸道问题
有医生表示,换季时冷热不均,儿科门诊量会比平时明显增加,多是呼吸系统疾病,以感冒、发烧、哮喘等为主。
白露过后,伤风感冒、咳嗽、鼻炎……不知不觉,身边打喷嚏、流鼻涕的人多了起来。因为冷空气会刺激皮肤,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,无力抵御寒邪,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,如发烧、咳嗽、支气管炎等。
白露时节,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,特别是一些易过敏的,因为体质的过敏或者外界过敏原导致身体出现“类似感冒”的症状。
2. 干燥问题
从白露后天气转凉,秋风降温的同时,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。早晨起床时嗓子发干、鼻子干燥、皮肤紧绷、大便干燥等症状更加明显。这些都是典型的‘秋燥’表现……
在中医看来,经过了盛夏酷暑之后,人体会因长时间的暑气耗气伤津,阴阳失调,也就更容易耗人津液,患上“秋燥”。
3. 肠胃问题
俗话说“秋瓜坏肚”,夏季习惯了吃大量的瓜果,白露后继续生食大量瓜类水果容易引发胃肠道疾患。
在中医看来,夏季凉东西吃多了,容易损伤脾阳。天气凉了之后,继续如此,就更助湿邪,损伤脾阳,腹泻、下痢等急慢性胃肠道疾病就随之发生。
4. 心脑血管问题
昼夜温差大,随着气温波动,血管的收缩和扩张力度也会增大,容易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、脑梗等多种与血管健康有关的疾病。
因此有这些基础疾病的人,一定要注意早晚添加衣物。
三、白露时节饮食注意事项:
1、多喝粥
在秋天这种秋燥的时节, 多喝各种各样的粥,对于防秋凉,抗秋燥,都有很好的效果。杂粮粥、红枣粥、紫薯粥、莲子银耳粥、瘦肉粥等,都是不错的营养粥。
注意:白露以后,进食不宜过饱,以免增加肠胃的负担,导致胃肠疾病。
2、多吃蔬菜
蔬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主要来源,还富含纤维素、果胶和有机酸,可以称为“通腑佳素”。蔬菜中的膳食纤维是排毒清肠的佳品,蔬菜中的多酚类物质、类胡萝卜 素等是抗氧化的好帮手。上班族中的电脑族们如果多吃一些深色蔬菜,对保护视力有很好的作用。
注意:白露以后,天气转凉,吃蔬菜尽量避免生食,以免损坏脾胃。
3、多吃水果。水果中除了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外,还有很多生物活性物质,秋季多吃一些生津止渴、润喉去燥的水果,会使人感觉清爽舒适。
注意:白露过后,天气渐凉,虽然吃梨和甘蔗可缓解“秋燥”症状。但是,对于脾胃虚寒者一定要将其煮熟后食用。
4、适当的补充些优质蛋白
秋季来临,应适当的补充些优质蛋白,养护好脾胃,这样才能为冬藏做好准备。
气血的调理中医讲的“阴”,是指气、血、精、津,而养阴,则是防秋燥的关键。白露时节,燥主气,容易伤到体内阴气,因此,这个时节女性一定要保持气血通畅。
另外,在中医理论中,外感疾病的诱因有“六邪”,分别是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以及火。而秋冬季节易染疾病的最大特点是“燥邪为病”,其中又有“温燥”、“凉燥”之分。到了白露,夏天的炎热还没有完全褪去,而秋天艳阳高照,白天还是比较热的,所以这个时候燥邪和温热邪气同时存在,会形成“温燥”。这样的天气很容易使上了年纪的,尤其是平时就体瘦阴虚火旺的人感染温燥之邪。
另外,在阴阳转换的时节中,会出现一些特有的现象,需要人体调整适应,如“秋乏”。“秋乏”实则是夏季耗欠下的一笔“身体债务”,是向机体发出周期性修整的信号,因此我们应给予重视。所以,在白露时节,养生的重点就是“润燥除热”。